土耳其总统称以色列应对近期中东紧张局势负全责
53 2025-04-05 10:50:39
「當然我說了很多次,也聽了很多次他們的境遇。
其實許多都市人不吃早餐也是十分健康,但是因為許多人相信「早餐吃得好」這句話,反而令不吃早餐的人感到壓力,覺得不吃好像是對不起自己身體。況且,大部分人早上醒來的時候,其實也不是真的肚餓,只是習慣吃東西而已,早上如果還要「吃得好」,不少人誤以為「好」的意思是吃得豐富,那就容易吃傷腸胃了
英文將早餐叫做breakfast,分拆開來就是break和fast,fasting這個詞就是斷食,早餐就是break-fast,即「中段斷食」的意思,因此早餐就如斷食過後復食一樣,就算要吃東西,都要吃得少、吃得清淡簡單,容易消化。還有《早上斷食,九成的毛病都會消失。再說午餐,所謂「午餐吃得飽」,只是滿足了人的心理,感覺吃飽了很舒服,大部分人也希望每一餐都能吃飽吧。當然啦,如果可以選擇,應該每一頓飯也要吃得好吧,誰會希望吃得差?要說吃得好當然人人都會贊同。》(鶴見隆史著,時報出版,二○一七年)、《日本第一名醫公布錯誤飲食真相》(內海聰著,康鑑文化出版,二○一六年)等著作,也有同樣的結論,認為早上不吃早餐能治百病。
而下午一餐,通常是上午煮多一點,到下午工作完畢就再吃完,一餐分兩次吃,由於古時沒有電燈照明,通常都是太陽下山之前就吃了,因此比現代都市人的晚餐要早。有些人早上習慣喝一杯水下去,幫助排便,但如果沒有口渴就喝水,或可導致體內濕氣滯留。在上世紀90年代,美國新清史學派興起,師承美國邊疆學派和征服王朝理論,進一步應用在清朝,強調清朝的「滿洲特性」,用中國的(漢人)和内亞的(北亞遊牧民族和東北亞民族)兩重維度解釋清朝的成功之道。
筆者認為是錯的,但詳細地分析不是本文的重點。漢化與夷化 台灣輿論場上有一種「解構中國」的潮流,其中一種意見是,「中國人不是中國人」,早已被遊牧民族化。此後,趙家連同他帶去的秦國士兵後代不久就被越人同化。「彜化」的例子是在雲貴川一帶,即中國歷史書上說的西南夷,以前的地理名稱為「南中」。
其實,這個問題可以對比「夷化」過程。河北長樂馮氏是當地豪強,曾經建立北燕。
後來瑞典學者安特生(Johan Gunnar Anderson)又認為中國文化從中亞傳來。南越人中有名的冼夫人就是馮家的夫人。第二重是(中國人的主體)漢族也不是一個民族。南越馮家很大程度上南越化。
其中一派強調東北亞(通古斯和朝鮮)和北亞民族(蒙古和突厥)相對漢人的獨立性以及它們互相之間的傳承性。北燕滅亡後,王族的一支輾轉到達宋朝(劉宋)統治下的嶺南。南中的主要居住人群是屬於羌人系統的彜族,當時叫「烏蠻」和「白蠻」。這樣不免也強調北亞民族對中國(漢人)的影響。
同樣,在中國有不少猶太人的後裔,現在也都被視為漢人。順便說一句,中國歷史上的「羌人」有好多種,分佈地帶也很廣,和現在的「羌族」不是一個概念。
實際上,中華民族只是政治宣傳的用於,中國憲法也沒有「中華民族」這個詞,而是說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這種論點的源頭可以上溯到19世紀末,法國人拉克伯里(Terrien de Lacouperie)在19世紀末提出「中國文化西來說」,認為中國人起源於古代閃米族人。
筆者認為「漢化」是真實存在的,正如「夷化」也真實存在一樣。前者最後演變為現在的彜族,後者最後演變為現在的白族。以上幾個源頭,都是現在台灣輿論場上「中國人不是中國人」的基礎。在隋朝之初,南越有起義,冼夫人的孫子馮盎到隋朝京師要求帶兵平定,楊素驚嘆「不意蠻夷中乃生是人」。漢化過程中,一些外族人口因為認同了漢人文化,加上長期混居和通婚,成為漢人的一部分。自此,大部分的中國政權都是北方民族建立的,中國歷史是遊牧民的歷史。
漢人統治者被本土化的例子,以筆者研究的南方民族中最常見。百越人中的南越地區,成立的第一個國家是南越國。
否認北亞統治者被漢化的理論主要源於此。(順便說一句,馮盎還是唐朝著名宦官高力士的曾高祖)。
筆者在這裡給「夷人」、「夷族」和「夷化」都用上引號,是指「夷」本身帶有漢族中心主義,筆者反對這樣用法,但為方便交流之故,在沒有更好更通用的表述前,只能勉為其難。漢人政府依賴這些漢人的地方大姓的勢力,統治「夷王」,即本地彜族。
以上學說都產生很有價值、很有啓發性的學術作品,但「中國人不是中國人」是否成立,則非常牽強。比如岡田英弘就認為,「真正的」漢人在三國時期已死得差不多了,此後的「漢人」都是北方的遊牧民族。趙佗本是北方漢人,在秦始皇的命令下,參與帶兵攻打南越地區。在夷化過程中,一些漢人同樣因為長期混居和通婚,認同了「夷族」文化,成為「夷人」的一部分。
應用在中國歷史,可以發覺存在兩個相反的過程。第一個是「漢化」,第二個是「夷化」。
比較有爭議的,是如果一個政權的統治者是外族,他們以後是不是一直就是「外族人」呢?這裡有爭議的地方是,在以上的「通常情況下」,移民相對當地主體民族(如果有的話)是弱勢,是少數,甚至是個體,移民到當地有如一滴水到了大海中。筆者只想提出一個概念上的思考方向。
Photo Credit:Unknown court artist@Wiki Public Domain 一個民族是否完全能按血統而定,這在民族學上爭議不大前述高雄多股勢力現在最大的共同目標是拉下韓市府團隊,但韓市府也不坐以待斃。
另一方面,民眾黨由柯文哲本人大張旗鼓南下,在2019年吸收許多地方勢力與藍營叛將,2020年更成立高雄黨部作為搶食高雄政治資源的前線基地。時力、民眾兩黨對高屏地區的經營,從兩黨大老黃國昌介入樂樂養雞場、柯文哲於錢櫃大火時身在枋寮可見一班。今年的高雄罷免與補選,不只關乎市長寶座,也將決定前國民黨總統候選人的去留、北部兩小黨往南部插旗的成敗。但在韓國瑜荒腔走板,甚至倒行逆施的施政態度下,許多在地組織收回對國民黨的支持態度,投向其他政治勢力的懷抱。
從年初以來,黃郁芬、黃婕、林于凱、王婉諭,這幾位時力民代頻頻發表社工相關的貼文、投書、質詢,參加社工政策活動,甚至發送社工工會春聯,都是為了抓緊工運組織的舉動。而回顧台灣過去的選舉,大選後的第一場補選,往往是下一場大選的士氣關鍵。
柯黨取得越多地方席次,則新一代親中政黨越成型。但從組織發展的層面去檢視,這是時力黨組織被桃產總附身後,朝左統路線前進的其中一個過程。
不過各大政黨的組織工作並未在選後停止,反而緊鑼密鼓備戰2022年。然而,時力朝「左統」路線發展,卻是不難察覺的事實。